Monday, February 18, 2019

Nature Hike Cloud Up 3 (雲尚 3)

This tent is very nice for rainy days!  The tent shelter is very much water proof, and the structure prevents it from leaking as well.  The shelter and the inner tent has enough room to keep it dry both from the rain and condensation.




And even if it keeps raining when you're about to leave, you can remove the inner tent first while the shelter is still standing!  Therefore, you will at least have the inner tent totally dry!



I consider it very handy after a rainy camping trip.

Friday, February 8, 2019

Space Invader, Victoria Peak


Suddenly found this!

Friday, January 25, 2019

三峰軌跡輕量化背囊

輕量化背囊入場費極高,但事情總有例外。

繼「逆襲」,三峰最近推出了另一個輕量化背囊,名為「軌跡」

名有相似,而事實上也參考了相似名稱的背囊,主要是 ULA Circuit 或者 HMG Soutwest 也抄一點,所謂原創的腰帶調節方式,別人是用來調節背包帶,當然沒有抄足,但肯定係強烈參考

網上有既資料我不刻意重覆,簡單諗起幾個重點:

重量: around 800g
支撐: single metal stripe supporting
容量: around 35-45L

以下係我某次去 solo 露營既情況,放完基本物資  (三峰金仔、睡袋、地墊、爐、煲、櫈、個人用品、食物等...),還有空間放多一部單反和小腳架!



那次重量大概 8kg 左右,背起來很舒適,相信放 10-12kg 都唔會有困難!

呢個袋好簡單,基本上得一個主倉,同埋一個超大網袋。主倉無水袋位,亦當然都無出水管位,就係一大格咁樣樣!

上面可以好似防水袋咁摺三摺封口,亦有一條拉鍊,必要時頂到盡都仲得!或者好似我依家咁,靠兩條側邊既扣連帶封口,我覺得咁樣自然啲,亦好睇啲。

頂仲有另一條索帶,呢條帶仲係用嚟扯起個前面個網袋!呢點係比較衰,因為當你開主倉既時候,網袋就會緊咗落嚟,放裡面啲野有機會移位!每次搞完都要執返正!

網袋兩邊有個開口位,上圖亦可見,原意聽聞係放水樽,放便唔使除落嚟都可以攞水飲,但實驗証明係唔得既,相反,支水仲會自動跌出嚟!

網袋係一塊過,無分左右同埋中間!真係超級簡化!但又因為咁樣,可以放勁多野入去,我放咗水樽、膠鎚仔、行山杖、水袋等雜物,卓卓有餘!

外另外旁邊有位可以索行山杖,但我覺得唔太好用!反正我支係折叠型,唔使外掛出嚟驚整親人!

腰帶有分碼既,我咁肥都係細碼!兩個腰包唔算大,放啲小物件就可以,例如鎖匙、尿袋等,手機大概就放唔落喇!

--

除咗露營,我都揹過去行山,16 公里左右,當日係 6kg 左右,都覺得好舒服!但攞相機出嚟就煩啲!我手都算夠長,攞水樽、放水樽都唔使除袋!



簡單嚟講,作為一個平價既輕量化背囊,都算係物超所值!當然還有好多改善空間!

聽聞「逆襲」係有水袋位,外袋間格亦好啲,但係無內置支撐系統,所以唔考慮!

講吓衰野,主倉攞野唔方便,一定要除低落嚟先攞到野!另外,網袋太開揚,行完密林會有好多記念品!無水袋  (hydration bladder) 位係一大煩惱,網袋那兩個多餘既洞用唔到,仲搞到有機會跌野添!另外,呢個袋無咩位可以俾你外掛其他野,扣都無多個!想吊隻杯出嚟,或者吊個溫度計都難!開主倉連網袋都開埋,又係唔方便!

正如我開首話,呢個袋似係抄 ULA Circuit,但就無咗支 U 型碳纖架,雖然用起上嚟都覺得好揹,但我估都有影響,或者減低有效背負?我唔知喇!

總體上我係滿意既,或者有時間再諗吓點樣自行 DIY 改善吓佢喇!咁既價錢,呢種實用性,同埋舒適度,收貨喇!

如果「逆襲」都有返條骨,或者會好過呢個「軌跡」?

--

剛試了一次到長咀露營,由北潭凹出發,行了十公里多一點,去程差不多三小時,出門時整套裝備超過 10kg,背負仍然舒適,估計 12kg 也不會有問題。





回程時大約 8kg (帶走全部垃圾),當然更加舒適,所以比去程快了近半小時!





同行兩位朋友都用傳統背包:

Tuesday, January 22, 2019

露營後水袋處理

用完要用清水沖乾淨... 仲要吹乾... 但點吹呢?


我有個方法,就係用氣泵吹脹佢,再放窗邊,咁就頗易乾...


近來有啲水袋係有大開口,但用得唔好嘥,呢個都用咗兩年幾,勁扺!

另一種飲水袋 (hydration bladder) 就可以用個夾夾一夾,咁佢就會開口,加快風乾



Friday, January 11, 2019

露營神器

本文旨在講一些容易被忽略、價錢平但有用的東西。

1. 小毛巾

抹臉的小毛巾固然重要,但我更想講的是一條抹污漕野既小毛巾。

遇上落雨或是露水特別多時,停雨後抹一抹,可以大大加速晾乾的速度!遇有 footprint 沾了泥,那塊小布更是極為重要!

帶有這條小毛巾,回家後就不用拿天幕或營幕出來清潔了!

抹營釘也可以用上

2. LED 燈帶

我不是說那些裝飾的彩燈串,我是說那些黃光或是白光照明用的。

它們的好處是價錢平,捲起來體積小,重量亦輕,而且很光亮,照明範圍也大!

吊在天幕下,就成為一個很舒適,有足夠安全感的範圍!夜行動物一般怕光,這個明亮的地帶也有一定安全作用,當然昆蟲不在此例!

3. 蚊香

香港冬天也不算冷,蚊子總會有的。

用密實袋存放起來,每次都帶備,總會有用!

4. 風扇

吊扇好,或是大芭蕉也好,香港總是天氣熱!

若是用柴火,風扇更是神器!

5. 眼罩、耳塞

這個很不幸,香港推廣露營太成功,就是閒日都很難包場!

這兩樣小東西,可以幫助你睡得好些!

Wednesday, December 26, 2018

露營 style

有人將城市搬去郊外,成個廚房搬去郊外,大吃大喝;連投影機都帶埋,大玩特玩;在郊外開酒巴,大飲特飲... 咁其實點解要去郊外呢?當然,若果有公德心的話,聲量不大,垃圾帶走,還是問題不大。

真正去郊外,就是要享受大自然,儘量簡單,但仍然舒適。

要享受大自然,當然先要愛大自然;你不愛,怎享受?

愛護包括欣賞,喜歡大自然!喜歡大自然,就不會把城市搬去大自然了!

愛護包括愛惜,不會消費大自然,也不會過度飲食!當然也會帶走垃圾!

愛護包括珍惜,不會破壞,包括不必要的聲音、不必要的燈光!

若不愛,談不上享受...

那麼為甚麼人要把城市搬去郊外?

第一:土地問題,平日生活在狹窄環境,去郊外純要大地方!霸得越多越好!

第二:逃避,平日生活壓逼多,郊外沒人管!要是破壞,要是嘈吵,警察來也不會太快!

第三:不好在家做的,就在郊外做!玩火...


Wednesday, December 5, 2018

Hiking Essentials 行山必備

預先計劃好行程

這是最重要的,這包括仔細的路線,山徑的入口,離開的地點,接駁交通工具的種類和班次。此外,若有後備路線,或是退出點,也需要有所計劃。

路徑的長度固然是重要的考慮,另外上落的高度差 (也要留意等高線的密度),和上落的次數也重要,因為這些都會影響完成的時間。中途要計劃休息點,休息點至少要有樹蔭,或最好有涼亭。計算大概完成時間,這最好是按照大家以往的速度下限為估計,山徑上的預計時間其實沒太大參考價值!計算出最長完成時間後,每四小時再加多一小時作後備。留意當天日落時間。

不要過度依賴手機軟件或是 GPS

告訴家人行山路徑,和預計完成時間

物資

1. 足夠飲用水,也額外備其他飲料,例如有電解質的,或是有糖份的果汁之類,預多不要預少,若要減重也不要在這裡減

2. 鞋最重要有足夠保護,不要穿新鞋;襪子可以穿較厚的,甚至穿兩對襪子也可以

3. 食物,及後備食物;我喜歡即食糖水、即食粟米粒

4. 帽子等防曬物品

5. 登山杖

6. 毛巾

7. 藥水膠布等簡單急救用品

8. 若不清楚山徑情況,穿長褲會較理想

9. 驅蚊劑

10. 手機和後備電

11. 照明工具,就算預計只會在日間活動

12. 保暖防風衣物

13. 雨具/小天幕

守則

1. 不留痕

2. 自己垃圾,自己帶走 (果皮也要帶走!)

3. 禁止任何冒險行為,包括在危險地方拍照

4. 不要餵或驚動任何野外動物,避免與動物接觸

5. 不要採摘任何植物,嚴禁進食野果、野菇

6. 不要污染任何水源

7. 切勿走進叢林